太古西灣臺項目 力爭寬高限
函當局建議增至135米 騰出土地綠化
函當局建議增至135米 騰出土地綠化
繼西摩道及太古坊項目成功爭取突破原定高限重建後,太古地產正就遭城規會否決的西灣臺項目,去信a展局力爭放寬高限,並羅列理據證明放寬高限為項目及社會帶來好處;該行動結果,將對日後同類型項目有關鍵性影響。
太古地產董事及總經理白德利(Guy Bradley)昨在記者會上表示,該集團鰂魚涌西灣臺住宅重建項目,因發展高度過高而遭城規會否決,集團現正草擬信件,短期內去信發展局,要求不要一刀切加入高度限制,在可行的情況下,可為發展項目提供彈性。
城規會早前設定高限120米
該集團於08年就西灣臺1至10號項目,地皮面積約2.85萬平方呎,向城規會申請以地積比5.8倍及建築物高度170米(主水平基準以上)發展,興建1幢37層高住宅,提供108伙,但城規會因建築物過高而否決該申請。
其後城規會修訂「鰂魚涌分區大綱圖」,就西灣臺用地設定高限120米,太古地產認為,在有關高限下,項目需要興建2幢住宅,加上地盤有發展限制等,建議放寬高限至135米,使項目可作單幢發展,認為這設計對比鄰大廈較佳,亦可騰出土地作綠化,但城規會同樣未有接納。
「肥矮建築 易造成圍牆效應」
白德利對於政府一刀切就各區用地全面加入高限並不支持,因為發展商就發展項目被迫向橫發展,興建一些既矮且肥的建築物,容易造成「圍牆效應」,相比之下,其實一些高而窄的建築物,反而對空氣流通有更佳效果,同時亦可騰出更多地面的公共空間。
太古過去相繼成功就西半山西摩道重建項目,爭取興建1幢達50層高住宅,另位於太古坊的多盛大廈及康和大廈現址,准由高限130至200米放寬至225米,而和域大廈現址則准由160至170米放寬至195米,有利重建。集團現計劃就該3幢工廈,重建為高樓底的甲級商廈,有助鞏固集團區內物業王國。
撰文:馮玉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